文刀:“在职未就业”,统计局新词儿令翻译抓狂
原标题:文刀:“在职未就业”,统计局新词儿令翻译抓狂【文/文刀】
最近,国家统计局一个新奇表述令不少人惊呼“开眼了”,来认识一下: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比例,从3月份的18.3%下降至3.5%。
想必很多人会费解:既然是“在职”,怎么还“未就业”呢?
在修辞学上,这种矛盾搭配叫“oxymoron(矛盾修辞法)”,即,把互相矛盾的词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诸位其实对“oxymoron”并不陌生。文刀君不妨举两个例子。
美国媒体经常骂特朗普是“adult toddler”,“adult(成年人)”与“toddler(幼儿)”显然是一对矛盾词,组合在一块就是“矛盾修辞法”。
“特朗普宝宝”(资料图/英媒)
疫情期间,“social distancing(拉开社交距离)”一词广为人们熟知。然而,既然要“social(社交)”,就要与人接近,不能老想着却人于一米之外,因此,“social”与“distancing”也是一对矛盾词,二者的组合也是“矛盾修辞法”。
再来认识一下“在职未就业”。
这个词指向的是“虽然处于被雇佣状态,但受疫情影响,没有活干或者没法正常上班的人群”。严格来说,这类人群不算“失业人群(the unemployed)”,也就不会纳入“失业率”的统计范畴。一个新奇表述,可谓用心良苦,也令人感慨中文之博大。
国家统计局数字是对外报道的重点,实践中如何翻译这个新奇表述呢?
照着字面直译恐怕会陷入困境,译者难免左右为难。然而,要知道,语言终究是现实的反映。“在职未就业”虽是“中国特色表述”,但却不是“中国特色现象”。不论中外,在新冠疫情面前,很多人不幸地成了“在职未就业人群”。
从现象本质思考,就不难觅得“在职未就业”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furlough.
现实中,员工被“furlough”并不意味着遭解雇(be fired),员工依然是“employed”状态,但要么“少干活、少领工资”,要么“没活干、没工资可领”,后者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无薪休假(unpaid leave)”。
在国外,员工处于何种“furlough”状态关乎“是否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如果仅仅是遭“降薪(pay cut)”,恐怕不一定有资格领失业救济。
英文“furlough”的语义内涵是比较广的,不能简单对应某些英汉词典上的“短暂裁员”,而国家统计局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翻译“furlough”的全新表述。
不管是中文的“在职未就业”还是英文的“furlough”,二者的“命运”是一样的:be employed but paid less, or not paid at all。
疫情面前,语言有时候只是符号,而人的悲苦却是相通的。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外宣微记”,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