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一刀 发表于 2021-2-21 23:10:47

在反刍自省中,从优秀到卓越 | 牛年说教育

原标题:在反刍自省中,从优秀到卓越 | 牛年说教育
            

牛在反刍中,可以充分吸收食物的养分,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延续。这个过程带给人类很多启发与借鉴,或许,我们也可以在自省中达成更好的结果,从优秀走向卓越。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擅长将人类的情感思维与自然万物交互,创造出一个个具有审美或者价值的意象,比如梅花与傲骨,莲花与高洁,红豆与相思等等。
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范式,能够更优雅地表达自己。同时,我们确然也从外部世界汲取了很多的智慧。我也愿意依照这样的文化感觉,对于牛的“反刍”和人的“反省”做一番比较与思考。
希望在以后的文化意象中,牛不仅是“任劳任怨”的标志,也是“善于反思”的象征。


牛的“反刍”是牛适应外部环境,逐步进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因为外部天敌的存在等诸多因素,牛在进食的时候大多比较匆忙,没有时间细嚼慢咽,很多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它们会在相对安全的时候,将食物逆呕至口腔,充分咀嚼后继续下咽,以便更好地吸收养分。
相对而言,我们人类并没有那么大的外部生存压力,但是我们依然会被某些力量驱使,生活在一个自己似乎无法掌控的节奏里,或者一个流程之中,甚至变成了流程的一部分,直至走向机械、麻木,最终就出现了两类现象:
其一是充满抱怨,工作热情下降;其二是缺少反思,工作效率低下。
这在教育同行中并不少见,因为教育工作的封闭性和重复性,大家在重复中走向慵懒,走向堕落就毫不稀奇了。
怎么从流水线上抽离开来?
我们应该向牛学习,不时地去反省过往,去确认和发现一些东西,发现工作的初心,确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工作的失误,确认更好的方法,这一切都是过往给予我们的养分。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在反省中,一切历史都变得鲜活起来,生命的内在也灵动起来,而未来的方向大多也明朗起来了。




牛的食物大多是草料和小树枝等,这些食物粗纤维含量较高,难以消化。然而就是这样的普通食物,牛通过一次次反刍,获取了充足的养分支撑。
鲁迅先生还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普通的原料,依然可以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可见反思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过程。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养分,“流水线上的每日独舞”并不能成为我们缺少反思的借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讲自我反省,孔子讲向他人学习,二者同样重要。
我们的反思,可以是第一人称视角,也可以是旁观者视角。亲身经历固然感受深刻,但情感一旦有起伏,理性就容易不足;作为旁观者,虽然没有入骨般的真切,却难得一番清醒。
所以,反省一方面从自己的情绪起伏入手,细微处体察,和内心做细腻而真诚的对话,不自我欺瞒;一方面我们要做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旁观者,用理性审判眼前的一切,智慧就会自然呈现。
反思的材料应该是多元的,不分正负。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言外之意是说,好人坏人都可以为成长助力。看到成功与美好,产生艳羡与模仿,这是教育;看到失败与丑陋,产生羞愧与敬慎,这也是教育。
古人云:“欲得戒酒方,但看醉酒人”,即是此意。
于自我反思来说,成功的愉悦与失败的痛苦,也都是极其珍贵的材料,前者我们称之为“经验”,后者我们说成是“教训”。




人能反省,关键在于心。
这里的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而不仅指一个生理器官。
《大学》中有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缺了这颗心,整个世界都似乎未曾存在。
这个世界的鲜活本质是我们内心的鲜活。
有了苏轼和张怀民的“闲心”,一个寻常的月夜就变得那么不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了张岱的“痴心”,人鸟声俱绝的西湖便呈现出令人难忘的景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一颗修行的心,砍柴挑水,无非妙道;有一颗精进的心,过往一切都会成全我们生命的圆满。
如何葆有一颗真正意义的心呢?还是用“反刍”做一个分析。
牛能反刍,是因为它的胃部很特殊,牛有四个胃,支撑起了整个反刍的过程。反过来说,牛胃也是适应外界的漫长进化的结果。
于人而言,心支撑着我们的反思自省。同样,我们也是通过一次次自省,让我们的心呈现出原有的通透与光明,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
具有信仰意义的心,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但是,完美与至善只是一个理想,我们世俗日用之间所能做的不过还是一次又一次简单的反省而已。
在一次次反省中,心体恢复了本初的光明与柔然,我们也就真正拥有了作为人的高贵与尊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细微点滴处做起,如此而已。




其实,草料并不能被牛真正彻底消化。
在“反刍”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在牛胃中寄生的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将草中的纤维素加工成脂肪酸、醋酸、丙酸等有机酸,然后牛才可以逐步吸收。同样,在很多时候,反思仅靠个人眼前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
其中最重要也最易获得的外部力量,就是书籍。
保持常态的阅读非常重要,当然阅读的内容也需要精选。这个寒假我正在阅读新校长传媒推荐的年度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记忆被触发,于是书上立刻就出现了很多灵动而又鲜活的批注,而这些思考在常态的反思中并不容易产生。
还有一类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就是经典。经典的意义在于其经历过时空的检验,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所以,经典常读常新,能够触发我们无穷无尽的思考,和我们的经验碰撞、发酵,就如同牛胃里的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发酵一样,带来更多养分。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大意即如此。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人生阅历,经典总如同挂在天空的圆月,柔和而静谧,带给我们幸福和智慧。
读几本有意思的书,和几个有意思的人聊聊天,反思就会悄然发生。




前面做了很多类比,但是最终说起来,人与牛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牛的反刍,已经变成生命的本能,是一种带有些许悲壮与崇高的生命方式,而反思却并不是能够长期坚持的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向牛学习,努力将反思落地,并逐渐内化成我们生命气质的一部分。在此层面上,我也真诚地向大家推荐海嘉学校内部倡导的“打卡”文化。
打卡,是一种很好的督促方式,因为每天的记录,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反思,进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虽然开始难免有不走心的时候,也不免有些应付的举动,但打卡是一个类似于仪式的存在,在时间的流逝中,更多的人会慢慢静下来。当心静下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映射出来,事情也就会有所不同。
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牛的反刍终究只是本能而已,虽然稳定,但是牛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那些本能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与意义也不过是人类的赋予而已,人类真正要赞美的依然是人类本身。
因为人类的高级,恰恰体现在自我对于自己的决定和塑造之中。
我们可以认真省察周围的生活,形成稳定的生命习惯,同时又能够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慢慢权衡,成就更多的生命可能,人类整体如此,个体亦是如此。
让我们在欣赏牛的同时超越牛,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祝大家牛年愉快,成就牛气的事业,同时拥有人的高贵与尊严。
作者|徐加胜,北京海嘉国际学校贵阳校区校长
责编 | 芋圆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提升学校组织能力,是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工程
•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
•教育人要有点“牛劲”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反刍自省中,从优秀到卓越 | 牛年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