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牵头、粤港澳携手,这个实验室很有料!
原标题:建言大湾区丨钟南山牵头、粤港澳携手,这个实验室很有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球公共医疗卫生系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未知的病毒,各方团结一致攻关克难才是最佳的应对方式。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得益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这一全新科研合作平台,粤港澳三方科研力量齐头并进、各施所长,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抗疫贡献了大湾区力量。
粤港澳联手共建科研新“舞台”
2019年年底,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实验室布局分别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重点领域,建设期为3年。
在这10家联合实验室里,有一家由我们熟知的钟南山院士牵头成立——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该联合实验室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科技大学、金域医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同建设。
大湾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传染病容易暴发流行。另外大湾区和国外经济联系紧密,也有更多的人员来往,容易造成输入性的传染病。“我们建立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就是为了应对这些传染病对大湾区的一个危险。”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教授赵金存说。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的人员,其实来自于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钟南山院士团队专门做呼吸系统重大传染病科研工作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际上,粤港澳三方在呼吸系统传染病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自2003年SARS病毒肆虐开始,三方之间就有非常好的沟通和协作,包括日常的人员来往、学术交流、学生联合培养,以及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等。
在良好的合作背景下,加上政府有关层面提供的各项帮助,粤港澳三方的科研力量在联合实验室这一全新“舞台”上,展开了新的合作。
新冠病毒肆虐
粤港澳合力进行科研攻关
新冠病毒肆虐
粤港澳合力进行科研攻关
去年疫情暴发初期,正赶上春节临近,在深圳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赵金存整个研究团队已有预感接下来需要迎接艰巨的挑战,他要求所有人员大年初四之前必须全部到岗,准备迎战。
而赵金存的学生、广州医科大学在读博士朱爱如则直接放弃了回家过年,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守实验室进行新冠病毒的科研攻关工作。
朱爱如回忆说,去年春节疫情期间,自己在“P2+”实验室里对从医院采集到的确诊患者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像“管家”一样,负责与外部的日常联络、汇报等繁重工作。“当时我们在检测患者血浆里面的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T细胞应答情况的时候,香港也出现了感染患者。”朱爱如说。
疫情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短时间内,全球各地都相继报告了确诊患者,这时候在对于新冠病毒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任何一些细微的进展,都是全人类在至暗时刻极度渴求的曙光。而联合实验室在当时扮演了这个角色。
“疫情期间,我们在进行一个新冠患者的血清学研究,当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困扰,就主动地和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进行了学术研讨,通过一些科研合作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也成功地使我们这个研究发表在国际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杂志上。”赵金存说,这次的研究不但阐明了轻症和重症的新冠患者产生抗体的规律和区别,也为指导后期的临床救治,包括检测诊断提供了支撑和参考。
而这仅仅只是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助力抗击疫情的一个缩影。据广东省科技厅介绍,在新冠疫情期间,多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为支撑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以外,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等单位纷纷在病毒溯源、医疗垃圾处理、医疗设备研制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布鲁佐内介绍,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的成员单位之间各有优势、技术互补,科研人员也乐于合作进行科研,如今大湾区提供了更优质的科研土壤,彼此之间的合作也会更有效率,希望产出更多最顶级的科研成果。
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合作越来越紧密,与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两周年以来,为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三方通过创新形式、创新系统、创新平台进行科研领域的创新合作,取得丰富成果。
展望下一阶段,伴随“十四五”开局,粤港澳三方仍将持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让科技发展为湾区升级带来更强劲的支撑作用。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之声
责任编辑:张玉
持续探索,创新合作。 加油 66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