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驳斥的“少女感”,已过不惑之年的这份“清醒”,来得正是时候
1月9日,“章子怡少女感”登上了热搜。起因是,她主演的一部电视剧于近期开播。在剧中,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要在开篇饰演年仅14岁的少女,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略显牵强。章子怡微博截图。
然而,即便如此,剧集甫一播出,网上便出现了不少疑似营销号的网帖,特意挑出剧中女主找皇帝舅舅下棋的戏份,强调“满屏少女感”,发帖时还关联#章子怡少女感#的标签。
当天,章子怡微博发文回应——片方和平台别再消费我营销“少女感”了!“少女感”没有什么不好,但请别强安在我身上!我演王儇的时候38岁,下个月42(岁),这两个数字哪个跟“少女”有关?我是很清醒的!
是时候“叫醒”畸形影视创作倾向了
身为中生代演员代表,又已过不惑之年,章子怡的这份“清醒”,来得正是时候。与其说,这份声明表达了她对营销号强加“少女感”的不满,不如说,是时候“叫醒”那些装睡的畸形影视创作倾向了。
近年来,影视创作领域盛行一股“少女风”。翻看热门影视作品,女主人设多为年轻貌美的妙龄少女,似乎只有“少女感”才能赢得市场青睐。
其实,究竟何为“少女感”?一般来说,少女是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龄范围大致是12-18岁之间。可现实中,“少女感”一词却不是用来形容少女的,更像是强加给30岁以上女性的标准:她们“不能老”也“不敢老”,不管年龄几何,都必须保持媲美18岁少女的青春靓丽,驻颜有术、身材常年是小蛮腰、大长腿。
影视创作类型的单一,加剧了“少女感”演员的赢家通吃,让“冻龄少女”成了很多女明星延长演艺生涯的救命稻草,结果却是观众看了一脸尴尬。正如演员郝蕾曾在某综艺中说的那样,“到了什么年纪就要演什么年纪的戏,如果说你四十几岁了还保持少女感,你演一个少女,那旁边的少女演什么?”
章子怡剧照。
无视演员个性特征,一味追求“少女感”“年轻化”,让很多国内女性演员,遭遇了异常残酷的市场竞争,留给她们的选择空间极为狭窄。似乎只有保持冻龄,才有戏可接,影视创作变成吃“青春饭”。稍微上了年纪的女演员,要么早早地成了“妈妈专业户”,要么淡出无戏可拍。
这种对演员外貌的苛求,畸形追逐“少女感”的创作倾向,不仅让演技派女演员无用武之地,更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催生了一批颜值冻龄、演技停滞不前的“少女演员”。自以为“瞪眼嘟嘴卖萌”三件套就能包打天下,演技流于表面,只会出演“傻白甜”,演绎任何角色都像是一个模子复刻出来的。
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质上是在物化女性
必须明确,“少女感”本身不是问题。对那些面向年轻观众创作,主打青春校园题材影视作品而言,剧情设定确需演员的“少女感”“少年感”。
如果演员“少年老成”,带着十足的成年人味道来演,反而让人出戏。以电影《少年的你》为例,27岁的周冬雨饰演高中女生,就基本没有违和感,角色塑造也很成功。
这里要驳斥的是,那种畸形追求“少女感”的风气。事实上,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质上是一种虚浮与浅薄,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物化女性。
作为借助艺术手段,传递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抓手,影视创作更该“百花齐放”,打破对“少女感”的盲目追求,让每个年龄段的女性展现专属的魅力。
只有文艺创作题材足够多样化,塑造出各种有血有肉的角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悲欢喜乐,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女演员摆脱“少女感”的桎梏,演绎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真正地反映女性心声。
□白晶晶(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吴兴发 当你知道自己28岁来演一个14岁的少女的时候,你清醒了吗?? 岁数大了,脖子都耷拉了明显老了看了25分钟就弃剧了 《都挺好》里边姚晨也有十几岁的戏,但她没演,一个小姑娘演的,当时看的时候不理解姚晨为什么拒演少女时代,现在觉得她好明智 她又不是不知道这个角色几岁,点评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接戏看见钱的时候啪啪打脸也不如拿到手的钱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