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2030年2.2亿中国人职业会变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他们正在经历转型的挑战。1月13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区发布的《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下称“报告”)提出,到2030年,中国可能有多达2.2亿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业,占劳动力总数的30%。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未来工作模型,2.2亿相当于全球变更职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模拟分析的结论显示,未来10年里,前沿创新者的需求可能增长46%,熟练专业人才增长28%,一线服务人员增长23%,制造业工人则减少27%,建筑和农业劳动者减少28%。
报告称,在中等自动化的情景下,到2030年,约有5160亿工时(平均到每名劳动者约为87天)或将需要重新部署。未来的就业市场,对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的需求下降,对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以及技术技能的需求上升。
其中,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以及基础认知技能的需求将分别下降18%和11%,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以及技术技能需求则分别增加18%和51%。
面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的变化,农民工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91亿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按照历史趋势计算,农民工规模或将在2030年将达到3.31亿人。由于户籍制度,大量农民工较难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医疗和教育福利,也很难参加高质量的培训项目。此外,很多农民工属于低技能、低收入群体,很难负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
自动化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挑战。约有22%~40%的中国农民工易受自动化的影响,受影响的总工时约为1510~2770亿小时,平均每人57~105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转变。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成政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用工荒之所以会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长期存在的挑战,就是企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给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因此,企业方面需要推动业务转型,提升自动化水平,并让每个员工获得胜任角色的技能,同时提供具备吸引力的回报。从员工角度而言,则需要不断升级技能,以前单纯组装的技能和价值都是不够的,需要成为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员工,才能解决供给和需求间的差距。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唐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未来中国核心的城市圈,这些地区的用工需求必定是急剧上升的。通过对中国劳动者技能的转型和教育,可以缓解质量的问题;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为了更好匹配企业用工需求的峰谷,企业需要更多从灵活用工等角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报告提出,应把中国的成年劳动者纳入学习者的行列,相当于把学习者范围扩大三倍。而学习内容不只限于基础知识,应广泛覆盖各种技能。到2030年,对高认知技能、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的总需求将新增2360亿工时,平均到每个劳动者约为40天。另外,教育和技能发展应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所有的劳动者每年都参加各种形式的再培训。
根据对中国和全球最佳实践展开的深入研究,报告建议,中国可从四大举措入手开展试点项目以推动转型,包括: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协作生态系统,优化职业教育路径,转换思维、加强激励。
比如,超过200万人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微课程,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工具提高授课效率;超过9亿网民将可能受益于数字化技术,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获得更高教学质量。
扩大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合作则有助于填补技能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缺口。教育机构和雇主可以联合设计项目,一起推进创新研究。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校企联盟有望吸引30万家企业参与。在我国确立的十大重点制造领域中,人才缺口多达3000万,而在这些特定行业中开展校企合作或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