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冷丝
栏目|考研心理
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考研失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看来,考研失败也是人生失败,是个人在学业、个人奋斗等等方面的一次全面失败。
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抱有这种想法,认识上存在误差,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也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
这样的考研经历都属于失败的情况:全国各院校陆续公布录取分数,分数合格者进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分数不合格者且无调剂,即考研失利;进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但是仍不合格者,也为考研失利。
那么,失败的事实已经注定了,这一类应届毕业生又该如何调整个人的心态?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次难关?
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60-70%的考生注定要落榜。由于失利,一些学生遭受长期的情绪低沉、心理压力乃至抑郁,失去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更糟糕的是,他们遭受心理危机,这将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巨大伤害,浪费社会的教育资源,也影响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失利引发的心理压力是来自外部突发事件的,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剧烈刺激和个体不良认知引起,当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能控制或不能适应时产生的紧张、封闭,形成心理压力。
考研失利对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犹如晴天霹雳,首要的就是挫折感。在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力之后,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往往会怀疑自己,错误地认为自己努力的学习,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挫折感还会伴随着焦虑、抑郁、自卑、紧张的情绪,考研失利后会觉得自己无用和烦躁,对未来很迷茫。
尤其是临近毕业,部分学生不敢告诉家人,怕家人询问而引起紧张,而这种做法和心态又会让这部分学生处于某种负面消极的情感状态下,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
当大承受压力时,这一部分学生经常发生身体反应:心跳加快、紧张、掌心出汗、头晕头痛、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失眠多梦、健忘等。压力是刺激反应的相互作用。如果这些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它们是正常的心理压力反应。
然而,如果症状非常明显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对大学生的身体造成巨大伤害,严重妨碍学习和生活,引起问题,如失眠、注意力下降、食欲下降和饮食不规律,将导致身体健康失衡,加剧心理问题。压力和焦虑会加剧部分大学生的高血压和肥胖倾向,并增加痤疮和粉刺的发病率。
部分失利的考生自尊心很强,性格也很要强,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便会对周围的人发火,或者是同寝室的其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自卑情绪导致无法正常和同学交往。
考研通常需要获得家人的支持,尤其是考研时的资金支持。但是部分同学考研失利后不敢与家人沟通,没有获得家人的支持,引发家庭矛盾。
其实,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考研失利会激起部分大学生的斗志,引导部分大学生正面思考,更相信自己,做事情更专注,获得真挚的友情和亲情。
如果考研失利大学生及时的获得周边亲朋好友的帮助支持,将这次失利化为前进的动力与优势,可以“因祸得福”。心理压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斗志,促使他们追寻更高的梦想、更广阔的理想。
当考研失利发生后,父母需要帮助仍然处于压力症状下的孩子分析总结失利的原因。此时的孩子仍处于慌张不安状态下,他们往往看不到方向,也无法判断未来道路的选择。无论孩子选择继续考研还是求职工作,父母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人要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负责。虽然父母为孩子付出许多,但无法替代孩子去工作生活。
针对考研失利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辅导员老师应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平日与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考研成绩发布后,他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考研率,还应该在考研失利大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为除了父母,老师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也是最熟悉学生的人。
此外,教师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面比父母有更独特的优势。如果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合理地应用于考研失利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内容,效果将是直接且明显的。
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自我认识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
考研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考研失利的大学生应该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即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任何职业岗位都可以造福社会,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学历。考研失利的大学生应对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认识,随后培养职业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技能训练,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求职技巧创业能力等。
一些学生在考研失利后很乐观,很快地就能下定决心,选择一个新的方向前进。
然而,一些学生无法应对沉重的打击,也无法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从而导致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因此,考研失利大学生应该敞开心扉,以坚毅的人格,以旷达的胸怀,以开朗的态度直面失利,迎接挑战。
人生之路哪有那么顺畅,从来都是遍布荆棘。对于考研失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无论是继续考研还是求职工作,或者是选择其他的道路,信心和勇气是勇往直前的最重要因素。
关于这一点,各位同学一定要记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