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对郭敬明道歉的举动我一点都不意外,但比我预想的要晚,他的《晴雅集》25号上映,我原以为在影片上映的同时他会做危机公关的。他是这么有商业头脑的人,这种危机公关他不会不做的。包括于正,在我们发完抵制声明后,很快,本来12月26日播的《我就是演员3》停播了。这更证明他们马上要出来做这个(道歉)事了。
不过,一个迟到15年,一个迟到6年,如果我们大家不发抵制信,你觉得他们会出来道歉吗?而且你看他们两个人的文案都很相似,都是在说当初因为某些原因不敢道歉,那为什么现在敢了,谁给的你勇气来道歉,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道歉?其实还是因为这种抵制,包括舆论、背后的资本给他们的压力。
像于正宣布退出综艺节目,会违约,这是他的问题。但我觉得退出综艺,不在公众面前露面,至少是有诚意的,说句简单的话,至少应该老老实实在家里消停一阵,先平息大家的怒火,再出来得瑟。像小四的声明说把当年挣的那笔钱,几万块也好,几十万也好,我不知道这个数额是多少,拿出来做反剽窃基金,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危机公关,我不认为是诚心的道歉。因为这个事是有蝴蝶效应的,如果当年没有剽窃庄羽的这本书,你会出名吗,可能会有后来的《小时代》,和这15年间的影响力以及参加综艺拍电影挣的这些钱吗?这笔钱该怎么计算?
郭敬明的道歉声明给我一种感觉,不是内心真的知道错了,他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道的歉。打个比方,我们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打架了,我按着我家孩子脑袋说,今天你错了吗,他就是不说。过了两天,我说你想出去玩了,想去游乐场,想买什么东西了是吧,先去把那天的事犯的错都认了。他才说我错了。
我从九几年入行,在这行干了二十五六年。先跟着师傅做副导演,后来转行做编剧,从2002年第一部署名作品算起,编剧做了有十八年。做编剧,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原创,二是改编一定拿到原作者的授权。
我也有接触网大和网剧领域,其实很多作品就是在“扒”,扒过去的片子,扒香港的片子,扒韩国的片子,扒美剧。我说一个比较夸张一点的,一个很大牌的导演在跟我聊项目的时候说,韩老师你不用那么费劲,你找美剧、找《越狱》,找到什么你直接扒就好了。我就跟他说,首先我没看过这个,我就算看了我也不会去扒它里边的东西,因为那是人家的,不能说因为人家是美国的,人家不来告我们,就可以扒,如果你觉得我原创的东西不行,你可以换掉我,你可以找一个写得行的,但是你要我去扒人家东西,这我不敢。
有一种情况,比如有个创意跟别人分享了,被别人给用到了电影里,故事是人家原创的,他的故事核心和人物都跟我无关,但只用了你的创意的这小点,你没法说,也没有证据。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我把故事大纲给了一个朋友,让他看看是否愿意合作,或是帮忙找找投资方。他肯定要拿着大纲给别人看,这个过程中,他给了张三,张三给了李四,李四又给了王五,说不清楚哪个环节大纲就被人用了,都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说实话,像小四和于正当年的剽窃太“低级”,有些段落都是复制黏贴,真正“高级”的编剧不会这么干,人家可能只用一个点或某一段,至少台词要改成自己的话。他们连改都懒得改,为了挣快钱,都已经“不择手段”了,所以我对他们的这种行径是真的看不起。
如果任由有过剽窃污点的人“横行”,我们这些辛苦耕耘的人这么辛苦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剽窃这件事,可能很多人已经在关注,包括我在内,但大多数人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没有主动想要站起来批判。说白了,我跟郭敬明和于正没有交集,即便对剽窃的行为嗤之以鼻,会去想他们为什么、凭什么作为“导师”说这说那,但我没有想过去抵制他们,也没有想过他们不应该在这。如果不是汪海林老师他们发起倡议的话,我可能关起门来不关心这个事,当声明做出来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的人的存在对整个影视行业是有很大影响的。
说这些我不怕得罪人,我没有人身攻击,我也没有骂街,我只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我对郭敬明的导演能力,对于正的制片能力是非常认可的,对他们两人的才华我是不排斥的。郭敬明作为导演,他有想法,有一定的能力,包括他拍的一些画面很唯美,这是他在导演方面的才能。于正作为一个制片人,拍的《延禧宫略》也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只限于认可他们的这方面能力,他们剽窃这件事是错的,他们的成就是不能掩盖曾经剽窃这件事的。一个人有好的地方我们认可,有坏的地方我们要批评。
前几天在一个微信群里,一帮编剧针对这个事发生过一场很激烈的讨论。有的人说资本市场认小四和于正,人家至少现在能挣钱,能养活一帮人,为什么要抵制人家。反方说,黑社会也养一帮人,难道就不制裁他们了吗?不可能。所以这个逻辑不是这样的,你还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是非观。
反剽窃基金这个事是好事,但谁来管理谁来运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发一个声明就能成立了的。如果郭敬明和庄羽老师真的把反剽窃基金这个事做成了,我是非常赞同的,那他的“洗白”是成立的,如果只是发表一些声明,只做表面工程,我就不认可。
最后我想呼吁的是,我们现在的编剧、影视从业者多做一些传递正能量的片子,少做无脑弱智的片子。同时呼吁资本、平台在做项目、邀请嘉宾的时候,还是考察一下嘉宾的背景,邀请品德优良的人,而不是一味为了流量和收视率,而不去考虑这些人的人品。
【采访整理】 记者 刘长欣 刘奕伶 实习生 黄雨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