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夜深人静时候“火眼”实验室里最忙碌
2005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高材生……朱师达在华大基因是身披各种光环的“男神”级人物,现任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总监。
逆行武汉5天
建设“火眼”实验室战疫
大年初一,1月25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本该阖家团聚的朱师达,毅然告别家人,告别仅9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选择逆行,奔赴武汉前线。
一到武汉,朱师达即被任命为华大前线总指挥,统筹前线各项事务。随着疫情发展和华大的积极建言献策,各方专家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大幅度提升检测能力成为“纾临床诊断之困”的关键。
1月29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召集市卫健、人社、民政、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和武汉华大代表,就建设万人级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做出部署。常规实验室建设需要三个月,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火眼”实验室仅用5天时间就建成了。
“火眼”实验室运营后,24小时响应是“火眼”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会到凌晨才送来,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会收到样本。”朱师达回忆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是“火眼”实验室里最忙碌的时刻。从样本接收、灭活录入系统、批量实验到交付结果,平均六七个小时就能完成上千例新冠病毒检测。
在“火眼”实验室运营初期,正好赶上武汉特大风雪,风雪倒灌对实验室排风系统造成影响,需要连夜应对处理并通宵巡视,以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那时暖风空调设备还没装好,工作环境可想而知,但大家都超出预期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朱师达说。
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阵线上继续奋斗
在武汉前线抗疫的日子里,朱师达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小憩;饿了,就和同事在实验室外草草吃份盒饭填饱肚子;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就看看手机里家人的照片和视频以排解思念之情。但他从未想过退缩,“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做些贡献,足够跟孩子吹一辈子牛了。”他说道。
对于获此殊荣,朱师达说:“能够获得表彰很激动,感谢国家的褒扬认可。这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华大科技抗疫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民营机构积极抗疫取得成绩的鼓励。”
新冠肺炎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规模化、标准化核酸检测是救治环节之前的另一主战场。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火眼”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走出国门,广布海外,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之一。“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他说。
包括朱师达在内的全体华大人的努力下,截至6月30日,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16个主要城市落地,全国“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20万人份。与此同时,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设计建造“火眼”实验室58个,分布在全球17个国家(地区)。
[责任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