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程介明: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谈“疫情与学习”?
看点: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CE30)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三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将于11月21-22日举行。与前两届不同,今年会议采用线上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大咖专家就“疫情·学习·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当前最新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模式,开启国际间交流。
近日,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先生接受搜狐教育专访,就今年大会的议题和筹备情况做了介绍。
搜狐教育: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已经举办第三届,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疫情·学习·新常态”,为什么会是这个主题?
程介明:对于要不要谈“疫情”这个话题其实我们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疫情没那么严重了,谈这个话题“过时”了。但也有老师说这样下结论尚早,这个问题不能够这样放过。
我跟朱永新老师很早就有同样的担心,最怕疫情好转或结束后,大家就又回到原来的旧的教育方式。
疫情期,教育因为网络的介入出现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出现很多新的教育机会。比如,学生不能到学校正常上课,但这也被迫创造了一个窗口,让学生体验在没有老师监督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比如,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老师都是忽然间学会了上网课,有些国家称原来是准备用3-5年培训老师的网上教学技能,现在老师们在很短时间里都基本适应了这种变化。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好的变化,在后疫情时期不能丢失掉,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新的机会。同时,虽然在中国我们施行了“停课不停学”,进行了一场史无先例的大规模在线学习,但在其他国家情况不一定是这样。
搜狐教育:疫情过后,学生的学习会进入一个怎样的“新常态”?
程介明:我觉得现在教育学生的学习,一定会进入新常态,这些以前都在,但是因为受疫情影响所占比例变了。
第一块是传统的教学;第二块叫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是线上学习,或者是在家学习但并不一定就是线上,甚至自己创造一些学习;第三块就是群体学习,比如学校生活、社会体验等。还有就是虚拟社会里的学习。
一定是传统的教育慢慢收缩,纯粹输入信息的学习会减少,学生自主解决的内容变多。当然,还是有很多内容学习需要老师面对面传授讲解,但是线上自主学习的比重会扩大。
自主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让学生有良好的动机,愿意学,学得愉快,学得有用;第二是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第三就是留白,除了规定的之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搜狐教育: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突出“前沿”二字,您希望这个论坛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蒙?
程介明:现在各地都召开很多会议,而我们有信心称这个会为“前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学习科学”。学习科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地学习?
“学习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学习是发生在他的脑子里面,不是靠灌输。一个人因为经历,最终形成的概念就是他的知识,所以主动学习很重要。
我们想通过对“学习科学”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让人家知道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正在经历重大危机,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去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引领这样的变化。
我最近发现,很多地方还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他们还聚焦在疫情期教学损失如何弥补?怎样完成课程进度?怎样把课堂上的内容搬到网上?
搜狐教育: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吗?
程介明:我认为最重要是老师要对学生信任,信任学生能够自学。同时,老师要从传授者变成学习的设计者。
线下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思考怎样讲的好?怎样讲的有条理?当然他也要考虑学生是否学得会的问题。但现在,老师在网上教学,脑子里想到的是学生会不会学?怎么样才能学?因为老师看不到学生在屏幕另一端的真实情况。学生有时候下线,老师也需要放心,这一点很重要。
搜狐教育:您怎么看待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
程介明:因为疫情和国际局势的错综复杂,对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留学在短时期内应该很难恢复。
留学热门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等,尤其是在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从留学生身上获得的收入在外贸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现在,美国一些学校没有留学生,特别是没有中国留学生,没有印度留学生,没有韩国留学生,很多高校的生源就断裂了,面临经济上的困难,美国的大学正在面临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留学这条路一时难以走通。当然,也没有国家说不准来留学,但是留学的意愿一定是受到影响。我知道内地一些国际学校遇到几方面的冲击:第一是留学这条路不一定通,又不愿意高考怎么办?第二是外籍的老师进不来,有些不愿意来;第三,家长的经济能力下降了,难以承担昂贵的学费。这三个因素一加起来,内地的国际学校、双语班,国际班恐怕是受到很大的冲击。
中国从开放改革以后,对于留学生这一块比较开放。现在很多的教授都是在中国读书以后到国外再去深造,毕业以后先在国外当教授,然后再回到中国。我认为这种开放、学生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