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个名都改成这样,职业联盟更别指望了!
据报道,围绕河南建业俱乐部变更名称所引发的舆情,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河南建业很可能在短期内就改名一事进行调整。从中超的角度来看,俱乐部改名是个大事;可放到整个社会的维度,这就是个小事儿。因为改个名就引发舆情,这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这次事件似乎也预示着,足协强力推行的“改名运动”,不会在风平浪静中完成;新的一年,中国足球还得在坎坷泥泞中颠鸾倒凤。
(一)
本次舆情出现之前,足协的改名行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热议。虽然很多人反对改名,但就事论事,球队名称中性化,的确是中国足球应当努力的方向。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五大联赛,除了个别有特殊原因的球队,其余都是中性化的名称。
虽说不应该“崇洋媚外”,但说一句“欧洲足球代表着足球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恐怕也只有傻子会反对。所以,中国足球想要发展,是必须要学习、借鉴欧洲的。
可是,学习归学习,在行动落实上,还得结合实际。欧洲俱乐部的股权变更数不胜数,却很少因此而改变球队名称的。比如,郭广昌收购狼队、高继胜收购南安普顿,两支球队的名称并未带上“复兴”、“莱茵体育”的字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欧洲俱乐部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影响力比投资人都大,改成投资人的名字,不但不会给投资人带来宣传效果,反而会惹得球迷不满,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更为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影响力,是在无商业或者弱商业化的“裸奔”状态下积累起来的。足球联赛发展初期,是禁止一切商业化的,别说球员没工资领,就连门票都没有。直到大半个世纪以后,商业化才正式开始,球员们才算有了较为体面的收入。
而中国足球开展职业化的时候,欧洲足球的商业化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从头开始,在“裸奔”中发展,只能赶紧开始商业化。
而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中国俱乐部的底蕴又都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只能把球队名称让出来,吸引企业投资。这也算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就连当时的日、韩也是如此。
不过,在历史的局限之下,我们可以暂时偏离轨道,但发展起来之后,还是要回归正轨的。比如J联赛的球队,以及K联赛里的大邱等市民球队,就已经完成了球队名称中性化。
名称中性化,是俱乐部独立经营、独立运作的象征。毕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俱乐部不能总是成为投资人的附庸,靠着给人家打广告生存。
(二)
然而,名字固然要改,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名称中性化是俱乐部独立运营的象征,实现中性化,前提是俱乐部能够真正独立;独立不了,最好不要强行改名,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投资人撤资,最后连生存都是问题。
比如K联赛在球队名称上就没有“一刀切”,韩国的全北现代、蔚山现代、水原三星等等,都是依附于财阀生存,也没像大邱、城南那样改成中性名字。
一言以蔽之,名字要改,但前提是要保证生存。活不下去,名字再好听也没用。就像我们患病之后去医院治疗,医生都是根据病情对症下药,而不是因为你头疼就要把头一刀切下来。
中国足球就是这样,十年金元足球,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中超也需要“去泡沫”,名称“中性化”就是去泡沫的组成部分。
但是,去泡沫并不是要置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而是要让俱乐部学会去独立运营,像欧洲俱乐部那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方可具备成为“百年俱乐部”的基础。
当然,独立经营是中国俱乐部普遍缺乏的能力,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
中国足球水平虽然不高,但商业价值其实不低。疫情之前,中超上座率位居世界第六,是国内最具商机的体育赛事。在万达、全兴、恒大等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足球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好这块招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注入,便可分散俱乐部股权结构,球队才算具备改名的条件。若俱乐部再开放会员制,让球迷也能参与到经营中来,那么俱乐部的“本地化”会更强,远比改个名字更有效。
(三)
可能有人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困难与否,关键看谁来做。
如果交给那些只会“一刀切”的人来做,恐怕到人类灭绝的那天也做不成;
可如果交给利益相关者,也就是投资人们来做,可能再难的问题也不是问题。
毕竟,没有人比自己更懂得自己的利益,也没有人会比自己更卖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你能理解上面这几句话,相信你也能理解职业联盟的意义。所谓职业联盟,就是给投资人一个能说话、能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实践证明,凡是大家通过各种碰撞、交换、妥协而商定的方案,往往都能让大家愉快地玩耍,也不会偏离航向;凡是一刀切出来的方案,往往都是弊大于利,甚至百害而无一利。
就说英超联盟,就有“政策须经2/3及以上俱乐部同意方可实施”的规定,英超竞争激烈的格局以及成功的商业运作,均得益于这条规定。去年曼联和利物浦提出的削弱中小球队竞争力的“大图景”计划,也是因为这条规定而未能得逞。
所以,投资人、媒体、球迷一直都在呼吁成立职业联盟,为的就是有一个能让人说话的地方,躲开足协的“一刀切”。
应该说,在上一届足协领导班子任上,人们一度看到了希望。球队名称“中性化”就是上一届足协提出来的计划,但围绕“中性化”,足协还有一系列措施。
比如给俱乐部留出3年的准备期;成立职业联盟并将职业化模范——广州富力定为联盟牵头人;给国安、鲁能、建业这些老牌俱乐部提供豁免政策,以表示尊重等等。
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是比较完善,也比较符合实际。可是随着新一届足协领导的上台,这些政策全变了样。
(四)
应该延续的政策,本届足协基本没延续。比如按照足协公开给出的计划,职业联盟早就该成立了,可直到现在也没个影;
而不该延续的政策,本届足协全给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比如上届足协做出俱乐部改名的决定后,国内又经历了贸易战和疫情这两大难以预料的事件,对经济的影响极大,这种情况下,改名的事情完全可以缓一缓,以照顾投资人的利益。
可足协却没给任何余地,就连原定取得豁免资格的国安、鲁能、建业等老牌劲旅,也没能幸免。
而本该足协管的工作,我们却没看到有任何起色。照理说,商业发展的事情,应该交给职业联盟去做,足协该干的,是发展青训、管理裁判队伍等等,为整个国家的足球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而足协对待这些工作,并没有拿出像样的措施。比如本土裁判问题愈发严重,足协却把申诉渠道给堵上,禁止任何球队因为判罚问题上诉;在限制支出时,也没像《财政公平法案》那样,专门对青训支出进行豁免,反而影响到球队对于青训的投入力度……
公平地说,上一届足协的工作不算很出色,但杜兆才、李毓毅等领导一直在努力推动青超联赛、联合补偿机制、成立职业联盟、裁判职业化等等有利于足球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可是,这些来之不易的效果,全被本届足协一刀一刀地给切没了。而且,从改名一事来看,足协的权力任性还会继续,他们绝不会尊重投资人、球迷的意愿,“一刀切”仍旧是执行制定、执行政策的主要手段,至于千呼万唤的职业联盟,大家还是不要指望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