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月入5440元,教育业人才需求增长
看点:7月9日,《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01
大学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
本科生国内读研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5届的13.5%上升到了2019届的15.2%;同时准备考研的毕业生从2015届的2.1%上升到了2019届的4.5%;读研比例的上升导致毕业后直接工作(受雇工作、自主创业)的比例有相应的变化,从2015届的77.3%下降至2019届73.5%。
高职毕业生读本科的比例从2015届的4.7%上升到2019届的7.6%,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比例从2015届的86.4%下降至2019届的83.7%。待就业毕业生五年持稳。
02
珠三角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东北、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本科:25.8%,高职:22.9%)最高,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2019届毕业生占比和就业率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03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外省籍本科生占比增加
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另外,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5届的28%上升到2019届的38%,与一线城市(平均68%)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
“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更易落户等优势对本地和外地人才均有强大的吸引力,正不断追赶以往在人才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一线城市。
04
教育业是人才需求增长热门行业,基础教育及教辅培训机构为就业增长点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同时与2017届相比增幅也较高,为8.2%。具体来看,在“教育业”的就业增长主要是“民办中小学及教辅机构”(2019届就业比例:7.6%)、“公办中小学教育机构”(2019届就业比例:6.1%)的需求增长,较2017届增幅分别为20.6%、7%。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建筑业(2019届就业比例: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9届就业比例:8.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2019届就业比例: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19届就业比例:4.6%),人才需求分别较2017届增长6%、4.7%、7.4%、18%。
2019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比例较大的行业类是建筑业(就业比例:11.1%)、教育业(就业比例:7.8%)。与2017届相比,到“教育业”就业的高职生比例增幅也较高,为20%。具体来看,在“教育业”的就业增长主要是“教辅及培训机构”(2019届就业比例:2.9%)、“幼儿与学前教育机构”(2019届就业比例:2.5%)的需求增长,较2017届增幅分别为26.1%、19%。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9届就业比例: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019届就业比例:4.7%),住宿和餐饮业(2019届就业比例:3.9%),人才需求分别较2017届增长13.7%、6.8%、21.9%。
05
数字化人才需求增长不断释放
近年来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持续升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任职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8.9%)仅次于教育业(15.9%)。从职业来看,毕业生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7%)类职业的比例较高。
在就业区域方面,泛珠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洲、泛渤海湾三大区域经济体是数字化人才的主要就业地。2019届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的本科生中,在这三大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9.7%、27.5%、19.0%。在就业城市类型方面,有74%的数字化人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
06
教育、互联网相关职业社会需求明显较多,金融相关职业社会需求明显减少
201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10.1%),其后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7.7%)、“行政/后勤”(6.9%)、“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0%)等。
在2019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10大职业类中,与2017届相比,人才需求增幅较大的是“建筑工程”“中小学教育”“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分别增长了11.3%、6.3%、5.3%;人才需求降幅较大的是“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媒体/出版”,分别下降了18.6%、10.5%、9.5%。
201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9.8%),其后是“建筑工程”(7.8%)、“财务/审计/税务/统计”(7.7%)、“行政/后勤”(7.1%)、“医疗保健/紧急救助”(6.6%)、“互联网开发及应用”(4.5%)等。
在2019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10大职业类中,与2017届相比,人才需求增幅较大的是“餐饮/娱乐”“销售”“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分别增长了23.1%、10.1%、7.1%。人才需求降幅较大的是“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财务/审计/税务/统计”“美术/设计/创意”,分别下降了34%、14.4%、14.3%。
07
民企是雇用大学生的主力军,是支撑就业的中坚力量
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53%)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均为20%)。2019届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68%)最高,其后是国有企业(16%)、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10%)。民企是雇用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带动就业增长。
08
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从毕业生中期发展来看,当教师就业“幸福感”最强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前三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由2015届的63%上升至2017届的68%,从2017届开始保持稳定的状态(2018届、2019届均为68%)。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由2015届的61%持续上升至2019届的66%。
从2019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来看,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接近七成(本科:66%,高职:68%),因发展空间不够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也超过半数(本科:53%,高职:52%)。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毕业中期进一步提升。从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及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来看,毕业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4%,相比半年后(62%)提升12个百分点;从2016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及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来看,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7%,相比半年后(63%)提升了4个百分点。
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学科门类是文学(79%),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学科门类是经济学(71%)。在2016届高职专业大类中,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教育与体育大类(7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60%)。
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教育业(8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行业类是初级金属制造业(54%)。2016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教育业(72%),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行业类是采矿业(52%)。
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8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类是矿山/石油(54%)。2016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经营管理(78%),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类是矿山/石油(53%)。
从不同城市来看,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72%)略高于“新一线”城市(68%)。上海是本科生就业最满意的城市,其次是北京;“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天津、宁波、南京、苏州就业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不输于部分一线城市。
表7 在各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由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可能会受到薪资待遇、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与毕业生自身经历和感受密切相关。
09
2019届本科、高职生月收入分别为5440元、4295元,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领跑薪酬榜
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外,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本科生起薪涨幅为23.6%;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外,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高职生起薪涨幅为15.7%。
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2019届毕业生月收入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9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530元)。
从毕业生工作三年和工作五年的薪资水平来看,2014届本科生工作五年的月收入进一步提升至9841元,与同届毕业时(3773元)相比涨幅达到161%;2014届高职生工作五年的月收入进一步提升至7788元,与同届毕业时(3200元)相比涨幅达到143%。
从毕业生半年后在各经济区域就业的月收入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月收入优势明显。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2019届本科生月收入分别为6088元、6046元,高职生月收入分别为4770元、4535元。另外,从毕业中期薪资来看,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2014届本科生工作五年后月收入分别为11435元、11345元,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2016届高职生工作三年后月收入分别为6974元、6805元。
2019届毕业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月收入为6851元,高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5429元)1422元;2019届毕业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高职生月收入为5313元,高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月收入(4412元)901元。
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809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592元)。2019届高职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是交通运输大类(5043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3803元)。
其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2019届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858元、6145元、5899元;铁道运输类、计算机类、水上运输类等高职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2019届月收入分别为5109元、4883元、4763元。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薪资均较高。
从近三年月收入增速来看,本科护理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月收入增长最快,与2017届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1.1%、20.8%,高职食品药品管理类月收入增长最快,与2017届相比增长17.6%。
从毕业中期看,本科专业类中计算机类专业月收入持续稳居榜首,工作五年月收入达到13790元。另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工作三年和五年的月收入排名均进入前五,月收入优势明显。高职专业类中,毕业三年后铁道运输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月收入优势明显。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相关人才需求旺盛,其薪资优势进一步体现。
2016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月收入最高,为10223元,高出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5367元)4856元,涨幅比例为90%。2016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月收入也最高,为7865元,高出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4076元)3789元,涨幅比例为93%。
2016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职业类的月收入最高,为11025元,高出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5679元)5346元,涨幅比例为94%。2016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职业类的月收入最高,为8362元,高出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高职毕业生(4285元)4077元,涨幅比例为95%。
10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近五年维持稳定;从事医护相关工作的毕业生饭碗最“硬”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2015~2017届逐届上升,在2017届升至71%后维持稳定;全国高职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2015~2018届均稳定在62%,2019届该比例为63%。
从本科学科门类来看,医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2019届:92%)连续三届最高,同时医学2014届毕业生五年后的该比例也最高;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为86%。从高职专业大类来看,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2019届:89%)连续三届最高,同时医药卫生大类专业2016届毕业生三年后的该比例也最高;土木建筑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近三届持续上升,2019届(均为73%)相较于2017届(68%、67%)分别提升了5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
从大学毕业生从事职业来看,医护相关职业的专业门槛要求最高,行政后勤、销售相关职业要求偏低。
2019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38%,高职:30%),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本科:23%,高职:27%)。
11
2020年度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
2020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中,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绿牌。
2020年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包括:铁道机车、铁道工程技术、社会体育、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其中,社会体育连续三届绿牌。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连续绿牌说明相关专业就业优势具有持续性。
表9 2020年本科、高职“绿牌”专业
2020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化学。其中,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化学连续三届红牌。
2020 年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烹调工艺与营养、小学教育、导游。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届红牌。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12
医学专业离职率最低
从2019届本科毕业生离职率为22%,2019届高职毕业生离职率为42%。
在本科学科门类中,2019届医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低(12%),艺术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30%)。在高职专业大类中,2019届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低(21%),新闻传播大类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54%)。
2019届毕业半年后发生过离职的大学毕业生中,98%的本科生和99%的高职生是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本科:47%,高职:45%)、“薪资福利偏低”(本科:43%,高职:50%)。
13
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上升
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2%,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升至4.1%,毕业五年内升至4.8%;2016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3.9%,毕业三年内升至8.1%。
14
教育、零售业等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
数据显示,“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本科:24.5%,高职:10.5%),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大学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科:15.8%,高职:6.9%)、“零售业”(本科:8.6%,高职:11%)创业的比例也较高,从主要从事工作岗位来看,大学生到文体娱乐领域创业主要是做摄影师、自由写作等,做零售主要是从事销售、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
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以教育和零售等为代表的相关领域或因创业门槛较低,成为毕业生创业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相关领域创造了更多机会,线下线下教育培训、互联网营销、网店与实体店相结合的新零售,以及依托社交网络的零售形式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5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优势明显
从近五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内自主创业的月收入来看,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持续高于同届毕业生平均水平。2019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月收入达到6257元,比本科平均水平(5440元)高817元。在毕业五年后,创业人群的薪资优势进一步扩大,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达到16328元,比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9841元)高出6487元。
2019届自主创业高职生月收入为5183元,比高职平均水平(4295元)高888元。同时在毕业三年后,创业人群的薪资优势进一步扩大,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达到10316元,比高职毕业生平均水平(6379元)高3937元。
16
就业和想去更好的大学是读研主要动机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由2015届的13.5%增至2019届的15.2%。其中,“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远超地方本科院校,在2015届两者差距在16.0个百分点,到2019届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17.8个百分点。
从近几年未就业人群分析来看,继续准备读研的比例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从2016届的1.9%上升至2019届的4.0%,越来越多的往届毕业生选择坚持“二战”跃迁到硕士研究生学历赛道。不过,对2015届、2016届毕业半年后继续准备读研人群的持续跟踪调研发现,考研二战(三战)的成功率有所下降,由2015届的55.4%下降至2016届的48.2%,考研难度进一步加大。
跨专业考研方面,近三成本科毕业生读研转换了专业,地方本科院校转换专业比例更高。具体来看,2019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读研转换专业比例为22%,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读研转换专业比例为27%。对所跨专业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就业前景是毕业生跨专业考研的主要动因。
在本科学科门类中,2019届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是医学(26.6%),最低的是艺术学(7%);读研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医学(12%),最高的是管理学(43%)。
2019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主要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51%)、职业发展需要(49%)。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36%)和学校的牌子(24%)。
学历提升带来的教育回报随着时间延长而显现。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获得研究生学历人群月收入(10408元)明显高于未读研人群(9683元),其就业满意度(获得研究生学历人群:79%,未读研人群:73%)也明显更高。
17
想去更好的大学是专升本主要动机
有7.6%的2019届高职生毕业后选择了读本科,读本科比例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商贸大类(9.9%),最低的专业大类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5.2%)。
2019届高职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主要原因是“想去更好的大学”(32%)、“就业前景好”(25%)、“职业发展需要”(22%)。
18
高等教育助脱贫效果显著,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贡献较大
高职院校在确保贫困地区农村生源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贡献突出。在高职院校2017~2019届毕业生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占比合计为9.9%,高于地方本科院校(9.5%)和“双一流”院校(6.1%)。
高等教育帮助家庭脱贫效果显著。数据显示,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地区农村家庭2019届毕业生月收入为5062元,是当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月均收入(964元)的5.3倍;高职院校贫困地区农村家庭2019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125元,是当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月均收入的4.3倍。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数据显示,2019届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毕业生在贫困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3.8%,是其他毕业生在贫困地区就业比例(4.5%)的5.3倍;高职院校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毕业生在贫困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1.1%,是其他毕业生在贫困地区就业比例(3.5%)的6倍。
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确保贫困地区农村生源受教育机会、助力其更高收入就业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注:1.贫困地区是指2015年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至52个。
2.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编写的《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相应年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医比例持续上升
医学本科生从医比例从2015届的87.4%上升到了2019届的91.5%,医学高职生从医比例从2015届的85.7%上升到了2019届的89.0%。
从就业所在地区来看,医学生到中西部从医的比例也持续增加。其中,医学本科生到中西部从医的比例从2015届的41%增长至45%,医学高职生到中西部从医的比例从2015届的53.3%增长至56.9%。
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医比例持续上升为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而毕业生就业重心的下沉,对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老龄化、社区化、均衡化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