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升学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家园
专业、学校怎么选?免费公益咨询解答开通学校版块微信:543646没考上高中怎么办,不要慌!
热门:大连报关学校招生网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
查看: 930|回复: 0

思变·院长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医学教育如何应变局开新局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03

回帖

5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5
发表于 2021-2-21 2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群智慧云科服发明专利申请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给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猝然来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重大考验,也促使我们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反思。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我国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亟需进一步调整。

学科体系待优化
科研能力需加强
第一,传统医学教育专业体系失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社会及医学界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便我们经历了SARS、埃博拉等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传染病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教育体系也未能顺应发展趋势,传染病学学科等级从二级降为三级,课时相应减少,学科边缘化日益突出,从事传染病、重症医学等方向的专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此次全国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中,仅有三分之一是重症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占全国重症医护力量的十分之一。面对前线大量的危重患者,不得不依靠较少接受系统性传染病防控和危急重症救治培训的人员,这不仅增加了感染风险,而且影响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暴露出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多项研究显示,患者积压或死亡带来的挫败无力感、超负荷工作等多种压力共同作用,易诱发医务人员产生应激反应,继而引发情感耗竭、职业倦怠等情况。而缺乏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手段进行应对,也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缺乏精神心理教育、精神心理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尚不完善。新冠疫情还折射出医学内部学科割裂、协作研究机制不完善的现状。疫情早期,社区、医院、疾控中心未能快速有效联动,直接影响了防控效果。尽管部分基础医学研究机构较早获取了病毒序列,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实验室诊断方法,但并未及时转化为临床可及的诊断工具。医院、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病毒检测分离、疫苗研发、潜在药物筛选等工作也相对滞后。另外,缺乏高效的协作联动机制,使得医学研究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显不足。
第三,医学科研创新攻关能力不足。医学研究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尽管疫情期间我国研究人员在运用中医药成果、分享救治经验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的高度赞誉,但医学研究体系仍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高校和临床一线缺乏快速开展疫情科学攻关的敏感意识和组织能力,缺乏能够组织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临床科学家,欠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科研能力。因此,在缺少统筹组织的状态下,不少脱离临床实际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出现,适用于临床的高水平研究产出效率不尽如人意。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
在当前形势下,针对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如何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者抓住有利时机,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顶层设计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我认为,有一些新方向可以探索:
第一,培养能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人才。更新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及方法,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公共卫生教育有机融入医学生教育、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医学教育的全链条中,强化医学人才在传染病防控、危急重症救治和精神心理应对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培育临床医学加公共卫生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实践证明,具备临床医学及公卫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往往能够更好地胜任临床医疗、卫生政策决策和领导者的角色。可结合我国实际,研究与探索临床医学博士加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中国模式,并逐步推广。
第三,培育临床医学加基础医学的科学家。一方面,医学院校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大多无临床医学背景,很难以临床为导向开展探索疾病本质与规律的医学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临床医生缺乏基础研究训练,不善于进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前沿探索,难以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创新性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因此,可从临床医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探索临床医学加基础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临床又懂基础研究的科学家。
第四,培育“医学+X”的创新拔尖人才。应把握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机遇,探索医文、医理、医工交叉融合的“医学+X”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有志于献身医学的非医科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将多学科基因注入医学。
此外,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还要加强院校教育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促进医学学科发展,提高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从顶层设计上形成医学人才培养整合系统和体制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大批能够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随着医学教育的变革不断适应医学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支能肩负重任的卓越医学人才队伍,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1升学论坛

GMT+8, 2024-12-27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