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往年,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一直是应届毕业生较为青睐的行业。但最近,记者走访就业市场了解到,今年,教育培训机构却成为了吸纳毕业生的热门行业之一。
求职期望有变化 教培行业成“新宠”
在北京的一家职业教育培训公司,记者见到了刚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杜悦怡。2020年,她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在面试了互联网、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职位后,最终选择了进入教育培训公司。
杜悦怡告诉记者,她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教育培训行业,并不是自己的首选。
但是,受疫情影响,近一年以来,K12教育、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迅猛增长,让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业务量随之激增,也提供了数量更多、待遇更好的就业岗位。
除了杜悦怡,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江露露,也在近期放弃了私立中学的工作,选择了一家教育机构。
江露露坦言,自己在北大所学的,就是教育专业,教培行业的发展,让他们的就业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某教育培训机构语文教研组老师 江露露:同学当中,进入教培行业的比例还是挺高的,并不是以前非常传统的择业观念,也是要看这个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能够长久做下去。
最新数据显示,在2020年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个行业”排行中 ,教育培训行业超越互联网、房地产,位列第2位,2020年全年的招聘需求同比2019年,涨幅达到了36%。
头部机构业务激增 高薪招聘补师资缺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是眼下的就业季,事实上,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不少教培行业的头部机构,招聘人数几乎都在上千人。而行业内的名师和主讲老师,年薪更是普遍超过百万。
在北京的一家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正在面试的学生,全部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院校。学校的师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的时间,由于业务量激增,学校的招聘人数超过了一万人。
某职业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 袁东:增加的这一万一千人,主要是师资和督学这两个板块的人,占我们增加人数的70%左右。从我们业务规模上来讲,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医疗这四个职业考试项目,它的师资人数增加最多的。
袁东告诉记者,随着教育行业对人才竞争的加剧,无论是体制内的学校,还是教培机构,开出的薪资待遇都非常诱人。
某职业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 袁东:我们这个行业的名师,所谓的顶级名师,年收入都是百万以上的,当然这只是单纯的年收入,有的名师还涉及到股权激励等。刚加入我们公司的新人,如果能完成基本课时量,年薪大约在15到30万之间。
和袁东一样,为一线教师开出高薪的,还有一家中小学课程辅导机构的负责人刘常科。今年,他所在的机构,无论是主讲老师、一对一老师、助教老师,还是教育技术岗位,每月新招聘的人数都超过了500人。
某中小学教育辅导机构负责人 刘常科:主讲老师现在年薪都是过百万的,主要是做在线大班课,几千、上万的学生。在线教育全部数字化了,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产品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名校的,985、211的学生,2020年同比大概增长了50%。
尽管教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但不少业内人士也坦言,要想拿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要当上主讲大班课的教师,不仅需要历练至少3到5年,新人教师,更是要经过机构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教培行业抬高门槛 13个岗位抢1个名校生
尽管业内开出了高薪酬、高福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但是,很多业内人士还是对记者透露,对于优秀的师资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招募并没有那么容易。
近日,广州市统计局对1667名家中有在校学生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师资”是影响家长择校的首要因素。记者在北京采访时也了解到,家长对教育机构的老师是否有名校背景,十分看重。
一方面,是家长对名校、名师的青睐,另一方面,是教培行业企业数量的迅猛增长。2020年1—10月,我国新注册的教育企业47.6万家,净增长企业数量同比2019年上涨了22.5%。这更加剧了今年招聘季,行业内对名校生的争抢。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 李强:企业的需求是名校生,要高质量的毕业生,平均差不多13个岗位在抢1个优秀的人。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教培行业里,有的企业能招到大量的人,有的企业无人问津,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教培行业还存在师资流动性大、口碑参差不齐、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师资结构,还需优化行业内部的就业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要找到合适的师资,要依赖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如果本身没有很好发展起来,这些师资要想到这些行业来就业,可能会遇到待遇、社会地位、稳定性各方面的影响。
储朝晖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对师资的争抢,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的短时间内培训需求的激增。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相应地,教育培训方面的高需求也会有所回落。
(原文题为《13个岗位抢一个人!这个行业“火了”!头部机构一年招聘上千人,年薪百万不是梦...》)
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