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学科引领 勾勒高质量发展图谱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创新发展纪实
当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更是公立医院领导者肩负的时代使命。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为实现建成“高水平、精品化、综合性的临床医疗中心”的愿景和“与同济大学相匹配的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始终坚持学科引领,瞄准学科前沿,塑造学科特色与品牌。
心内科、肿瘤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超声医学科等一大批优质学科涌现出来,赢得了患者口碑,确立了业界地位,这些优势学科的成长故事也勾勒出十院高质发展的图谱。
心内科:
永远在抢时间
近年来,在上海市劳动模范、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徐亚伟的带领下,上海十院以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为特色,打造出了独有名片。徐亚伟及其团队开发的国际上第一个基于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人工智能算法的心肌梗死预警系统,正是其学科从医疗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的一个缩影。
2015年,上海十院尝试“学科专科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内部医技护管一体化”模式,为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心脏中心建立起来。心脏中心陆续建立了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心脏影像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形成了从疾病预防、预警、急救到康复的全链条闭环。
徐亚伟介绍,拥有240张床位的心脏中心每年门诊31万人次,出院1.2万余人次,诊疗手术逾5000人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手术近千例),医疗业务体量稳居上海第二。近3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救治手术量和PCI手术量均排名全市第二,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仅为1.32%,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目前,该科室连续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等重大项目,科研经费总计逾亿元。
癌症中心:
实现复兴医学梦有了“十院速度”
2020年,2.7万平方米的十院临床科创园区正式启用,并组建了肿瘤纳米医学研究平台、代谢性疾病研究平台、肿瘤微环境研究平台等多个肿瘤研究平台,这被誉为“十院速度”。同时,该院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2400余平方米的肿瘤细胞治疗中心竣工揭牌,国内首个医企结合协同创新平台在十院落地生根。
“肿瘤生物治疗临床研究中心”“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干细胞临床研究中心”和“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这四大中心是同济大学在建校百年之际提出的建成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医学梦”的具体设想,是同济大学医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作为“同济大学肿瘤生物治疗临床研究中心”的主导建设单位,十院在同济大学医学梦的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创新肿瘤诊疗新模式,开拓肿瘤学科发展新格局,探索肿瘤学科科研教学新体系,在同济大学肿瘤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十院高度”,独树一帜。
该院肿瘤科主任许青犹记得,2007年年初,医院提出建设“十院肿瘤中心”的梦想。转眼间,14年过去,细胞生物治疗大楼已经以全新面貌矗立在院内。
肿瘤学科建设力量要聚焦,不能分散,不能贪大、贪全。这是肿瘤科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的原则。该院副院长李济宇说,通过多年积淀,医院围绕肿瘤学科从两方面规划布局,一方面聚焦肿瘤病种,另一方面聚焦诊疗模式和方式。在病种选择上,医院以结直肠癌、卵巢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癌种为主攻方向;在诊疗方式上,围绕肿瘤新疗法,如免疫细胞治疗、抗体治疗、CAR-T治疗等前沿技术着重发力。此外,在诊疗模式上,医院也不断调整优化,比如多科室联动等,来提升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2020年,癌症中心临床诊疗数据稳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8日,医院普通病房出院人数2900人次,日间病房出院人数1994人次;诊疗手段日益丰富,包含热疗、腹腔热灌注及射频治疗;化疗质控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上海市前列,2020年度再次获得上海市化疗质控第一名;医疗联合体规模逐渐增大,形成实质性合作,包括崇明二院(上海),江苏宜兴、河南商丘宁陵等。
超声医学科:
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
2011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超声医学科带头人徐辉雄带领科室开启了建设之路。
他深知科室建设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因地制宜。因此,在临床特色方面,他选择了以相对比较容易的甲状腺、乳腺等腹部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技术为突破口,逐渐使科室发展成以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新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以及肿瘤超声多模态成像和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等为特色的现代化科室。
徐辉雄带领团队以不断强化临床诊疗能力为核心,开展了60余项新技术的研究,其中很多技术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率先开展。经过多年努力,徐辉雄所在团队的医疗指标尤其是超声介入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逐渐进入华东乃至全国前列,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他的带领下,超声医学科开创了传统医技学科向临床学科转型的新局面,建设了独立的超声介入手术间,这在国内超声医学科不太常见。学科目前已有病床28张,即将规划为58张,既有手术室,又设有日间病房。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超声医师不是技师,而是会超声的临床医师,比一般临床医师多一双慧眼。现在,超声医学科已成为一个诊疗一体化的临床科室,就是要打破传统超声医学科发展的‘天花板’。”徐辉雄说,为进一步推进学科转型发展,团队还要不断苦练内功,把超声医学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诊疗一体化的优势科室。
徐辉雄还表示,面对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方向,推进影像-基因组学的融合发展也将是未来的重点,今后还会不断推进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
3年登顶上海之巅
该院最值得称道的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成立于2017年。在秦环龙院长和李宁教授的领导下,经过3年发展,中心由最初的10人发展至目前近60人,并成为医、技、护、管、研一体化的临床中心,床位也由10张扩张至40张,收治患者数量逐年增长,肠道微生态病例开展业务量位居上海第一。
这个中心从事菌群移植(FMT)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目前通过FMT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帕金森、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4832例,移植63286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为国内单中心样本量大、疗效佳的临床研究中心。
在上海这个医疗资源丰富、众多知名医院林立的城市,如何在3年时间发展成为上海第一,国内知名的学科?
据李宁介绍,科室成立伊始,得到医院领导及各部门重点支持,医院整合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及皮肤病医院等多个相关诊疗平台,致力于微生态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设立肠道微生态专家及专病门诊,同时高标准筹建了肠道微生态诊疗实验室,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与合作。
李宁还表示,与其他新医学技术一样,肠道菌群移植术遵循“尊重、有利、不伤害、公正”的医学伦理学原则。就像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变革了胃溃疡治疗方式一样,肠菌移植术的应用将促进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推动肠道微生态技术的临床规范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文:健康报记者杨金伟
编辑:张方飞
审核:曹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